在前往蒲甘的路上
——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艺术采风团赴缅甸写生报道之三
(梅曙平 报道)3月22日庐山西海国际艺术采风团一行出发前往缅甸古城蒲甘。从仰光到蒲甘有近11个小时的路程,大家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变枯燥的旅程为风情采风,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沿途的风俗风光,并用手里的相机记录下一些难得的际会。
因为缅甸居民大多说的是缅甸语,交流很不方便,为了使这次采风活动能够提高效率,少走弯路,大家经过商议请了一名当地导游。导游姓杨,祖籍是云南人,她自己出生在缅甸,会中国和缅甸两国语言。导游的到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大家进行人民币与缅甸币的兑换,按市场行情1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4000元缅甸币。因为旅途时间长,大家提前一小时吃早餐,缅甸时间8点多钟开始登车出发。
一路上,大家都有些失落,因为缅甸3月的天气已经非常炎热,属于干旱气候,沿途上没有大家想象的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只有零星的一些树木,大多是黄土风尘,以及稀疏的灌木。沿途很少车辆,一条寂寞的马路,几乎只有我们一辆车在孤独前行,跑了长长地上百公里也难以见到一座像样的村庄,更没有田园牧歌的情调,大家顿然就有了心理的落差,那荒芜的原野让人唏嘘不已。
路在车轮下延伸,时间在缓慢地滑行,未了使旅途变得不那么难耐,大家在车上表演起节目,首先由平龙老师唱了一首《上海滩》,接下来杨建老师、陈飞虎老师、龚玉老师、尚龙勇老师、邓蒲兵老师等都一一都唱了自己认为比较拿手的歌,傅凯老师与杨健、龚玉、陈飞虎老师合唱的《沙家浜——斗智》片段更是使车厢里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班主任们见老师们兴致这样高,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入进来,展示了各自的歌喉,特别是三位女同学,率先走向车前,表演了节目,一时间,歌声、掌声充满了车厢,大家在互动的欢悦中忘记了长途跋涉的疲劳。表演完节目,杨健老师还将手机里的歌声通过导游的麦克风放给大家听。
不知不觉中,车子到达了一个叫亚丁妹的小乡镇,这里是缅甸盛产葡萄的地方。大家纷纷下车活动一下筋骨。平龙老师看见很多当地老乡在卖水果,他们有的在路边摆摊,有的头顶着托盘在车窗下叫卖。平龙老师在一家摊子上买了一个木瓜,剖开后,许多人都分到了一片,木瓜的籽深黑色,看上去像绿豆,木瓜比较硬,吃起来味道很淡,不怎么甜,水份也不多,就是说不怎么好吃,但营养可能比较丰富。这种水果每家餐馆都作为主打水果推出,看来在缅甸产量比较高。
晚上8点50分左右,终于到达了蒲甘。这时辰,最能撩拨大家趣味的是餐馆里表演的木偶戏。木偶戏代表缅甸传统舞蹈,有一千多年历史。表演的时候幕后有一支简单的3到4人组成的简单乐队,一个吹唢呐、短笛,一个打手鼓控制节奏,还有一位负责念开场白和唱词,同时还有铜钹和打竹板,在唱念的旋律声中,一个或几个人用手控制13根绳子牵动木偶进行各种表演,木偶戏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有滑稽的因素在其中,动作灵活而富于戏剧性,有很强的观赏效果,如果申报的话,应该是缅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的游客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对木偶都很感兴趣,现场不时爆发开心的笑声和热情的掌声。
夜色中,大家与蒲甘融为了一体,明天必将是一个精彩的艺术采风之旅,大家对这座古城充满了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