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远足心境——学会流浪
不知为何?我偏爱流浪,喜欢流浪的生活,喜欢独自在大自然中漫无目的觅寻自己的志趣和心声。
小时候我就羡慕中国古代的四种职业人生:谋利的商人,如丝绸之路的商人,迢迢千里之外,远走异国他乡为利而奔波一生,算是对各个区域的特色,风俗人情,大饱眼福,自然见多识广。
从征的军人,历代帝王都自命不凡,为扩展疆土,军人从命,长年累月,背井离乡南征北战,自然得志者,劳苦一生,视野浩翰如海。
能诗或善画的文人,如唐代诗仙李白,一生漂泊不定,时刻都陶醉在“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足迹散步大江南北。如大画家张择端,董其昌都注重游历,开阔胸襟,自然一生旷达,豪迈。
远途修行或取经的僧人,在这一方面更胜一筹。宗教理念,给了他们巨大的能量,能穿越生命的绝境,获取精神上的经典。因此会出现惊天地泣鬼神的脚步。如中国古代西游记描述的玄奘大师,为巩固国家统治发展宗教文化,历经磨难,远途到印度河,恒河流域取真经。
或许古人设想要花一辈子时间才能览尽天下大川名山,读懂人世风情的行为。在现代人眼中看来不以为然。现代的交通工具实在是太方便了。80天便可环游地球—周,登月亮,看星星也不再是童话。
因些也助长了人类的依懒性,依懒先进的交通工具,比如:某城市有些人仅仅三步之遥,也非打的不可,金钱置上,好像无限光荣。也助长了人类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恶习。如:某某旅行社出告示:七日内,游历中国十大景点。应者如云,大家可想而知,不说疲惫。这种浅尝辄止的观赏。还来不及咀嚼和消化,所摄其朦朦胧胧的印象,早已飞出了记忆的匣子,杳无踪影。
你说,这种观赏意义究竟何在?
难道仅仅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是挂上视野开阔,见多识广的虚名,这一切真的那么重要吗?
不我禁汗颜……
曾记得,2006年10月16日,在庐山百日特训营,我带着好奇和求知的渴望,以及满足小时候羡慕古人流浪的心态,毅然加入了中国庐山远足法国巴黎的团队。自从那一天起,我好像进入了另一种世界,我的心就开始了流浪。
远足巴黎团队,一步一个脚印,一天天的前进,走过了许许多多熟悉又陌生的城镇,记得当初我看到路上稍有旁人对我们团队投来怪异的目光和不安的眼神,我就会紧张,内心隐隐作痛,就会用敌视的目光回敬,就会抱怨这些世俗的庸人无法理解我们追求另类生活的态度和志向。
日子久了,思虑澄清了心静了。
一提到漂泊,流浪,再没有当初的犹豫和羞色,反觉得内心畅快。
大凡真正的流浪是要具备一定的素养的,溶化的本领,开阔的心境,自控的风范。不涉恶浊,不重招徕……
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们,如果没有特别健康的情志和体魄,何必脱离早已调适了的生命温室去领受漫长而陌生的时空折磨?
远足巴黎团队披荆斩刺,不畏艰辛,纵情自然界之间,不管是寒冬的腊月,还是炙热的仲夏,一天一天的在前进,天天都面对陌生,天天都可能遭遇意外,时时都需要面对未知,许多难题超越了精神的贮备,大量考验关于生死安危,如果没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只能半途而返!
远足毕竟离不开社会,面对物质的诱惑,面对途经各个区域形形色色的人群。怎样才能溶进陌生的环境而不迷失方向?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历史上西班牙的哥伦布环球航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他们为了文化,财富,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他们毅然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流浪者。
他们不在乎脚下只在乎前方
我们的远足巴黎之行,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但也算得上是一次性情释放的流浪,一次精神洗礼
不管天空的云彩是灰蓝,还是淡墨。
不管我们曾经的歌声,笑声沓不可寻
或许失落在海涛间或许掩埋在丛林中。
或许我们去过的地方只承认我们是过客,匆匆来了,又匆匆去了。
但我们的足迹已深深烙在心上,即使是上帝也抹不去的。
我们的远行虽不及僧人惊天地,泣鬼神的脚步;也不及,军人,商人功名利禄的硕果;不及文人豪迈旷达,怡然自乐,淡泊名利的心境。
但只要证明一点,我是在积极向上的流浪,不管前面的路有多么长,多么险峻,我们的流浪之心依旧,流浪之心的力量足以包容和坦诚的面对一切。
路漫漫其修远兮……
周章科
2007-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