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中篇(人和篇)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人以和为贵,物以稀为贵,而设计,却以新为贵! 新者,在于富有变化。古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唯新,才可久。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当然,人也不能同一时间跨进两条河流!这也许就是新的本性吧!一切都拒绝重复,一切都追求唯一性! 唯一性必然是独立性,就是排他性。独立性为神韵,排他性为风骨。风骨神韵,挥洒自如。独竖一帜,自行其道! 对于现在的设计来说,自行其道不过是个虚无的幻影。设计的价值是建立在对方甚至是第三者的认同上的。但作为设计的存在还是依附于设计者思想的独立,审美的独特上。或许,设计的本真所要达到的仅仅是形似神离,形有尽而神无穷吧! 形似神离,不同于形神合一的同质同量,也不同神似形散的异质同构。它是以散点的手法来扩大原有的空间形态,来烘托人在时间中的距离感。在这里,形是作为原类型的母题文化出现,而神,则是由不同受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点根据不同的知识结构得出的不同阐释。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形是意义,而神,就是意境。从意境到意义,是从行而上转到行而下,是从生存性走向生活性。设计既要让意义上升为意境,以供审美的需求。也要让意境转为意义,以便用来承载生活! 设计有两种:一是有为之设计,还有就是无为之设计。 有为之设计就是要让设计者用独特的眼光来挖掘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机性,要用清晰的思维去进行有机性的重组与整合,并用特定的手法使之呈现。无为之设计,就是要设计者从自己的作品中消失和隐退,要从作品中找不到设计者留下的足迹。这时业主的生活与家的概念完全融合,共同塑造建筑的生命体——家! 在很大程度可以这样认为,设计是个充满悲剧的行业,设计者也肯定是个悲剧的角色。完成一次创造,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同时是否定。一个优秀的设计,必然是对其设计者价值的肯定,但也必然要求设计作品对以前的设计进行否定。只有杀死自己才能创造全新的自己,设计尤其这样!所有,模仿既是自杀又不是自杀,模仿是对以前的延续,但这种延续往往不是从内在的精神和生命开始,而恰恰是以牺牲作品本体的生命动力为代价的,它丧失的是最基本的独立精神。而创造,既不是自杀也是自杀,它的自杀是以获得更高的生命动力为准则,牺牲的也许是形而下的概念。这种自杀,是为了再次的超越。是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再现。如此循环,生生不息,而设计,也就得到了永生! 设计需要传承,也需要批判。在传承中肯定合理,在批判中置疑合理。每一次的肯定是量的累积,而每一次置疑更是质的突破! 如果说批判需要的是勇气,那建构需要的更多的是智慧了。勇者无畏,智者不惑。勇者可敬,智者可亲! 功利与使命并存,高雅共低俗一色,这是作为设计者真实的写照。在市场上求生存,在计划中求发展,这也是当今设计的大势所趋。设计,要先有认可度,既市场价值,才能使设计者在按自己的计划求其发展。这是一个概念的转化,更是设计者的彻底换位! 换位不错位,如此才是合理的。从合理的角度总是能发现不合理的现象。于是,设计开始贬值,设计者开始降价。于是,设计开始蔓延,设计者开始流窜。还是那句话,为了生存,为了发展! 正因为在设计中,生存有余,发展不足,所以整体社会对设计的认识才一直停留在低谷;才会把设计等同于装修、装饰、装潢,甚至是画画、电脑、带安全帽……,呜呼“乱花渐欲迷人眼”呀! 如果从一个盛装的美女来比喻:装修是整容,动外科手术,装饰是搽粉涂口红,装潢则是对盛装打扮的统称。但这些组合都不足以代表这个美女。真正能说明这美女的除了外在看得到的,更多的是决定起内在的特性。可以概括为——灵魂,而设计,就是家的灵魂! 灵魂构成人的尊严和价值,同样也决定着家的完满和品质。一切从设计开始,不仅仅是个口号,更是一种行动,一种秩序! 从设计来,回设计去,落花流水,自然而然。设计,不光是人对自然的改造,也是自然对人的一种召唤! 时势造英雄,都说21世纪是设计的时代。那么,乘风破浪,扬帆济海的准备你有了吗?在此,愿所有的设计者都能做到以心观物,以物寄情,以情表意,以意达境。如此,设计方可升华,生活才能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