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要走进大自然,喜欢艺术的人们同样也喜欢大自然的,虽然我不是画家,但是我一直有相机去捕捉大自然的美丽,于是有了这一组游记,发在这里与喜欢艺术的朋友们分享。
西域漫记开篇 ——八千里路云和月
题记:旅行是什么?就是以一种新鲜的心情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让美丽的风景,多样的人文风情不断打动你的内心。不在乎吃住行有多么的舒适,只为了那一份对自由的向往,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对美丽景色的不断发现,旅行就是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于我来说,旅行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只有不断地在走动之中,才可以让自己的激情,梦想不断保鲜。
从2008年4月29日到5月13日, 我与朋友们驾车纵横新疆六千公里,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 再从库尔勒到喀纳斯斯,再到伊宁,最后回到乌鲁木齐,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累积了很多的新鲜感受,在这里一一记下,当作这次快乐旅行的美好回忆了。
序
说起这一次行程的起因,完全是一次偶然。四月中旬,当我还在深山老林里探访现代农民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一个电话从偶尔有信号的山路上打进来,一位朋友问我,想不想一起去新疆自驾游,一共是十五天。要去那么长,我岂不是不要工作了,本来平时就很忙的我断然拒绝。但是放下电话,新疆这个词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着。大漠戈壁、长河落日、金色的胡杨林、迷人的维族姑娘,这些印象不断地在脑海里重叠。记得04年签证出国时,就是这样想的,如果去不成英国,就立即去新疆玩上一个月的。可惜那一次签过了,也就与新疆失之交臂。这一次,机会来了,想着想着,忍不住又给朋友打了电话,说明在单位上请个假,争取成行。平常干新闻采访,虽然游走四方,但是带着任务,也就不会太去游玩什么,也因为是工作状态,更是放不下心来,好好地放松。回到单位了,立刻准备好假条。运气巨好,居然一路绿路。我不禁内心一阵狂喜。因为今年单位推行强制休假制度,总算有了十天的带薪休假,加上头尾的双休日,正好是两个星期。 于是,开始不断憧憬着新疆之行会有着怎样的奇遇,也没有去做大量功课,好在朋友们是户外迷,早就在设计线路,筹划行程,自己只是偶尔发表一下建议。倒是与其他的朋友谈到要去罗布泊时,他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我明白他们一定想到那个沙漠不毛之地,我要去是不是我有些不正常了。我赶紧解释只是到沙漠的边缘住上一晚,不会深入腹地,他们这才安心。当我说起这一行将在戈壁滩上行走,去观摩正在那里举行的中国环塔沙漠越野赛,喜欢越野的朋友眼睛都绿了,能在沙漠中驾车穿行,感觉还是相当地不一样的。 自己也没有准备太多的装备,只是带了帐篷、睡袋和一些衣物、摄影摄像器材,在4月29号的清晨,波音737张开那双宽大的翅膀,带着我飞往那片神奇的土地。
2008年4月30日 飞抵乌鲁木齐——异域风情的中国城市
也许很多人到过乌鲁木齐,但对我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生动。对于一个与北京时间相差两个小时的中国西部城市,有着太多的与内地不一样的地方。这一点在我长达半个月的新疆之行还将不断地体会到,也让我对这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异域风光发出赞叹。 当我早上出发,从南昌飞到北京已是十一点,然后下午两点又从北京飞往乌鲁木齐已是下午六点,因为晚两个小时的原因,这一时间也就相当于我们的下午四点的时间,天空依然晴良朗。在临近乌鲁木齐的时候,我留心了一下窗外景色,一片片的黄沙丘铺满地面,还有大片的戈壁滩。
乌鲁木齐的机场并不大,接我的马哥,陆风越野摄影俱乐部的负责人,人很豪爽。帮着拿了行李就直奔酒店。路上穿过机场到市区的高速,远远地看到天山上仍是白雪皑皑,已是人间五月天了,乌鲁木齐还是有些凉意。马哥说,这几天放晴了,上个星期,乌鲁木齐还下了一场大雪呢。四、五月飞雪在乌鲁木齐是常事。听罢心想,咱国家可真是地大物博,光是一个天气,各地的差异就有这么大。 到了酒店安顿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报亭买张地图。所在位置是市中心,旁边是清一色卖手机和通讯产品的中山路。这个产业在中国的繁荣可谓是空间,无论在哪个城市,都可以看到卖新手机,也有在街头卖二手机的。在这里,摆摊的就成了维族大叔,戴个小方帽,操着一口维族乡音的普通话,街头人来人往的维族人让我直接感受到已经新疆了。
说起新疆的来历,可要说到清朝的乾隆皇帝,随着前几代帝王不断地开疆拓土,到了他的任上,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之后,新疆正式纳入郡县制的管理,也就是说跟内地的统治是一样的了,管理上更加紧密,为了纪念他在任时的这一伟大功绩,把新近直接管理的西域地区叫做西域新疆,西藏地区叫做西藏新疆等等,岁月流转,西域新疆的称呼逐渐简化成新疆两个字,专门指称这个地区。当时的新疆的面积可比现在大一倍多,连首府也是在现在的伊宁市。乌鲁木齐原来叫做迪化,意思是启迪教化的意思。从现在版图看,它成了连接南北疆的必经之路,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心地区,背靠着天山,气候宜人,风沙不大,又有天山雪水的滋润,还是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
也许我们来得正是时候,天气转暖,天空一碧如洗,不冷不热,亮亮的阳光射在身上仍有一丝暖意,空气非常透,感觉挺好。街头节奏感强劲的维族音乐让人走在街上都想不由地扭动起来。我的朋友受人之托给乌鲁木齐的朋友带了些特产,这位在新疆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帅哥也取东西时也顺便请我们到当地最地道的餐馆吃了顿清真饭。门口一个巨大的烤串摊,散发出诱人的羊肉清香。店里全是一色的清真装饰风格。服务员很多都是蒙着面纱的维族古丽。古丽在维语里是对少女的称呼,这一点到了这里才知道。原来老听有一首新疆民歌《阿瓦尔古丽》,原来古丽是一个称呼,真是长了见识。一边听朋友跟你介绍当地风土人情,一边品尝新疆的手抓饭、烤串、烤排,食欲大开。临桌吃饭的是一个维族老太太和她的女儿,看着女儿搀着老人,小心冀冀地走着,忽然发现,少数民族在尊老上也是做得挺好的。我问当地朋友,是不是维族人也很讲究孝道呀,朋友回答道:“不全是,她们依据古兰经的指示生活着,这只是一个方面,其实信教的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很好打交道的,特别纯朴。”一种文化影响着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明显感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我们一边吃着,聊着,一边观察进进出出的维族人,一会工夫,进来了十多个人,这些年青人装扮大多时尚、休闲。外表轮廓更接近于欧洲人。
这家店面叫做博盾快餐的地方,如果没有当地人的带领,是很难找到,从外面看,还以为是一家中式快餐店。可是一走进去,全部清真的装饰风格会让你第一感觉,是不是到了《一千零一夜》里描述的阿拉伯世界,不仅进出的女子全部裹着头巾,而且说的维语语气急速,让人一句也听不懂。正因为是一个正宗的维族人吃饭的地,朋友点的菜也是原滋原味,手抓饭端上一大盘,想让我们知道,新疆原来也是鱼米之乡,生产的大米味道也是好好的。这一点我以前是不太知道的,以为新疆人主要是以面食为主,后来的几天里,我们驾车去往南疆的库尔勒,就在急度缺水的沙漠边缘,当地农民居然用水在浸泡农田,准备插秧,白白的水面在蓝天的映照下,亮晃晃的。才让我相信,这个种水稻在沙漠边上也是可以的。
说起吃,真是一嘴的口水,来新疆,首先要吃羊肉串了,这里的羊肉串可不是在内地吃的那种,小小的竹签串了小小的几块羊肉,这里用的可是铁签,串的肉也是格外的多,吃上三五串,就有让你吃饱的感觉。我们一口气要了二十串,真像是从牢里放出来的。呵呵,这还不算,还要一大盘烤羊排,端上来时,羊排上洒着白色的洋葱片,金黄色与白色配在一起,非常好看。当地朋友介绍说,维族人喜吃肉,但是菜少,要补充维生素,其中之一就是多吃洋葱,这一点在后面十多天里吃饭,无数次被验证着,无论是听懂拌面,炒菜,洋葱一直是必备的一个佐料。还有长长的拌面,虽然拉面在内地吃得多的,但是朋友用筷子夹了一根面条,居然有一米多长,还是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饱餐之后是休息,回到宾馆,倒头就睡,明天还要去达坂城、吐鲁番,还是要养足精神为好。。。。。。
洋葱与羊排的组合
烤串大师傅,辛苦了!
这是在新疆常常吃到的牛肉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