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2017 报名 讲座
查看: 17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室内设计的文化审美性 (二)

[复制链接]

20

主题

41

帖子

4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3 11: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说对美的认识已经绵延了数千年,那么对于建筑来说,时代则更久远。可以直接追朔到古老的洪荒年代。“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易•系辞》这小段话就是说在很早的以前,人们都是挖地洞住的,都是住在野外,后来出了圣人,教大家做房子,以躲避风雨,还要求把房子盖的高大和壮丽。在这里,功能是很简单的:“以待风雨”;形式呢?也是很纯粹的:“盖取诸大壮。可以看出,在最开始追求简单的功能中就保留了对形式上的追求;在满足生理上的舒适时也保留了对某种心理需求的满足。这不能不归结于人自身对美的觉悟,也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超越。在以后的岁月中,由于人的创造,文化越来越丰富,对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腻和完善。但对于形式上大壮的要求非但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得到尽情的发挥。商纣时期:“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金玉珍玮《说苑•反质》。秦始皇建阿房宫,仅前殿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唐•李华《含无殿赋序》:“阴阳掺舒之变,宜于壮丽”。宋梁周翰《五凤楼赋》:“不壮不丽,岂传万世”……所有这些,都是用夸大的形式来对称着具体的功能,而功能虽然是明确的,但同时也是概括的,除了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外就是要满足作为权贵的尊严和华丽。因此这可以说是典型的贵族文化,于这种注重大气辉煌的贵族气息相对应的便是所谓的平民文化。所谓的平民文化就是以青砖红瓦,素墙泥地为主,营造清秀淡雅的环境。它不同于辉煌和壮丽的巍巍大楼,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达到人与环境的有机协调,浑然天成。如杜甫的草庐,纪云的草堂都是如此。这两种典型的建筑模式如果要站在美的角度来看,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形态。清末民初的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分道:“一为无我境界;二为有我境界。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人由动中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在此,他在“有我”和“无我”的基础上得出优美和壮美的两条美学主线。如果我们把这两种来对应建筑美学时,那贵族文化的建筑就是壮美;而平民文化的建筑就是优美。壮美体现的是一种大度;而优美则是风度。壮美给人以胸襟和气魄;那优美给人的便是典雅与精致。壮美体现的是自我的表现,是一种张扬,是自我的显示和确定,优美则是自我的含蓄,是一种收敛,一种让人过后久久的回味。壮美体现的是人定胜天的强权意识,是天地之间至阳至刚的宇宙主宰,是开疆扩土的创造性;而优美则是人与环境有机结合的坦然顺应,是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因地制宜,是天地与人同和的参天化育。这两种文化的建筑形态是直接把政治意识表现的一览无疑,淋漓尽致。壮美体现的是“礼”的深严,等级的确定;优美则是“乐”的同和,天人合一的愉悦。但我们也要同时认识到,在这里,室内和建筑是浑然一体的,它们几乎没有明显的界限来区分。这在西方也是一样的,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怕底农神庙和古罗马的斗兽场都是直接把建筑和室内的等同和一体化。这里没有所谓的室内装饰,有的是建筑的一些具体的造型和符号,这些细致的造型和符号经过后人的提取和概括,终于演变成为了真正文化的符号,并一直流传至今。这从西方最具有代表性的五种柱式就可以看得出来。

随着时代的步伐慢慢的走到近代,随着人性的进一步解放。室内最终还是从建筑的母体中分离了出来,并很快成长。这种分离一是由于社会上学科分工越来越精细,还有就是室内和建筑毕竟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建筑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哲学家谢林语;而室内则是人真正“诗意的粞居”哲学家海德格尔语。建筑对人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人在其里面工作和生活,因此“居住的机器”产生了,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得诺语;而室内则是与人相亲相溶,于是人的复杂性也就成就了“装饰的复杂性”后现代建筑大师文丘里语。这种区别从行而上和行而下看,都是很明确的。所以室内设计才可独立出来而成就自身的完整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792-8586998

总统家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日:08:00-22:00

总统家微信

©2014  九江总统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赣ICP备17005700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总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