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艺术是一座桥梁,是地理的第四维,它以特有的方式使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了一个共同的话语空间,它赋予生活以激情和意义。艺术没有国界,它需要广泛地交流与沟通。艺术同样需要播种人,需要一群为艺术倾注心血和汗水的身体力行者的呵护与推动。在艺术这条文化苦旅上,所有的脚印都是一枚枚图章,它们签盖着一段又一段艺术的新篇章。
(梅曙平 报道) 为加强水彩画和手绘艺术的交流与沟通,自9月13日至9月23日,庐山西海特训营师生采风写生团在余工的带领下赴马来西亚进行了为期10天的艺术写生活动,这是手绘之旅的再一次延伸,是艺术新长征的又一个新起点。参加这次艺术采风写生活动的师生有:建筑设计艺术家余静赣、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冯信群、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院长杨建国、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陈飞虎、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副院长陈红卫、作家、记者梅曙平、知名设计师郑孝东、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人事部主任易翩以及秦瑞虎等10名获得特训营黄帽的优秀大学生。
多年来,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不遗余力地开展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艺术活动。09年8月,云雾缭绕,山光水色晃漾夺目的庐山以饱满的热情迎来了中国庐山水彩画艺术节和09年艺术新长征手绘大赛和水彩作品展颁奖典礼,这两个在世界级名山留下艺术烙印的大型活动,吸引了五湖四海的画家、学者,他们之中有的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有的来自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大家在大自然的环抱里一同写生,一同探讨水彩和手绘艺术的真面目,难能可贵的是,在艺术新长征手绘大赛和水彩作品展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应马来西亚艺术届同仁的邀请,这些作品将随同庐山西海师生赴马来西亚采风写生团队一起在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展览。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各国的中心点,领土包括两个部分,马来半岛南部习惯上称为西马,婆罗洲岛的沙巴及沙捞越两州则称为东马。从地图上看,马来半岛就像一大片树叶浮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除一面和泰国接壤外,其他三面环海,西南海岸的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问的通道,因此马来西亚正好位于两大洋之间交通的咽喉。由于本土文化、移民文化、殖民文化、宗教文化对马来西亚近现代建筑的影响,当地的乡土与地域性建筑非常有特色,每一幢建筑就是一个凝固的历史。马来西亚同样是食客的天堂。形形色色辛辣的马来食品、色香味俱全、种类繁多的中餐、南北印度风味美食以及越南与葡萄牙美食呈献你眼前。而人人喜爱的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印度煎面包、叻沙、鸡饭、各式炒面吵饭及西方美食应有尽有。甚至,国际连锁快餐业在各大城镇设馆营与数以千计的路边熟食档与美食市集各显风味。因而这次庐山艺术特训营师生艺术采风写生活动既是艺术的交流与实践,又是师生们领略南洋风情开阔眼界的一次绝好机会。
视点一:槟城
9月14日清晨,庐山艺术特训营的师生们在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戴馆长和画家邱先生的陪同下去槟城姓周桥写生。姓周桥是海滨的一个渔港,木板铺成的桥面在水泥柱桩的支撑下向海面延伸,桥的两边建有居住的房屋,桥四周停有蓝色的渔舟,远方是水天一碧的大海。前些日子,大马艺术届在姓周桥上举办了一个桥装艺术节,许多作品依然留在了桥上,从墙上的海报得知艺术节里有“槟城姓氏艺术计划”、“马来华人乡音采集计划”等内容,据当地人讲,艺术节期间桥上好热闹,人们载歌载舞,很多青年人泛舟海上,一边弹唱一边喝咖啡吃榴莲,而此时,19名来自庐山艺术特训营的师生在桥上写生同样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外国游客都兴致勃勃地观看师生们写生,有些还要求合影留念,有些则在一旁照相,就像卞之琳《断章》里描述的那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下午师生们吃过午饭又来到槟城老街写生,第二天上午接着画老街古老的建筑。
槟城的建筑: 现代风格与简约主义相结合, 配于和谐的反差色彩, 形成悦目的视觉效果。许多现代建筑以其庄严洁白的外表于大空间的开阔视觉, 与小印度街区的低矮窄小的店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渔民村木屋的简单结构又令有一番品味。槟城既有十九世纪殖民时期的欧式建筑,也有乡土与地域性建筑。中国式古庙宇建筑是由早期从福建移民到大马的中国华桥将中国风格的建筑带到了马来西亚这座海滨城市。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处分布的伊斯兰建筑的穹顶和宽大的走廊,这些建筑与那些旗楼式的二层建筑又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在这海风吹拂的城市错落排列,相互映衬, 东西文化的融合并存使这里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当天晚上,师生们一同参加了槟城市政府接见晚会,当地华文报纸派记者前来采访了来自中国的艺术使者。大家一面吃着当地特色糕点,一面交流艺术观念,充满了欢快祥和。
视点二:吉打州的班茶
马来西亚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一年之中分为雨季与旱季。常年温度保持在22到30度之间,师生们到达的日子里,每天都是明媚的阳光,瓦蓝瓦蓝的天,只是偶然下起一阵瓢泼大雨,那雨可真大啊,大的路面都来不及排掉积水,车辆行人只好趟过街道的河流。9月16日,又是一个艳阳天,师生们打点好行囊,驱车去吉打州。
吉打州位于马来西亚西北部的马、泰边境,盛产稻米,是马来西亚的“鱼米之乡”,故而称为“米都,主要居民为马来人。 车子一踏入吉打州,映入眼帘的是原野里那一望无际的“稻海”,和成片的棕榈林与香蕉林,那朴素的田园风光,苍翠繁茂的热带雨林及烟雾弥漫的远处山脉,在人们的心头勾兑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温煦情怀。
虽然自槟城到吉打州有几个小时的行程,但是一路的风情一路歌地走过来,大家都没有觉得累。师生们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吉打州”啊。车入吉打,没有直接到宿营地,而是直奔吉打州的班茶渔村。
没有谁知道这个古老的渔村到底有多少个年头啦,它仿佛与时间同在,自刀耕火种的年代,自游牧的岁月里,一路走来。吉打河的乳汁就这样喂养着世世代代的班茶人。猛然之间,大家头一回闯进了这个纯生态的渔村,心头不禁油然生出许多的惊讶与活泼。
师生们按耐不住心头的撩拨,纷纷拉开架势,开始寻找各自的视点,他们要用手中的画笔与这个古老的渔村进行一次本真的对话。我不知道,师生们在描摹那停泊的渔船,那延伸的栈桥,那林立的木桩,那成片的红树林的时候,有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班茶的悠远与沧桑。
渔家的生活是一网鱼虾一网粮啊。班茶,这个有着3000多人的渔村,华人与马来人居多,渔村紧依一条通往大海的河流,也许可以叫做港湾,因为这里可以躲避大海上的暴风雨,可以修生养息。每当打渔时节,通常是40多只渔船一同出海,有时还会有些从中国台湾来的渔船加入捕鱼的行列,大家一边唱着拉网小调,一边布网收网。打鱼人是靠天吃饭,所以收成时好时坏。每当渔夫在把鱼、虾、蟹抬上岸后,附近城镇的买家就会开始陆续来到渔村。有趣的是在一个叫哥打瓜拉姆拉渔村的渔民,他们是用耳语出价的方法来出售鱼获,每当买鱼时,鱼贩子就走近渔夫身旁,然后渔夫就会把耳朵凑过去,逐一聆听每名买家轻声所开的价钱,结果由价高者成交,最让人感到纳闷的就是在现场根本就听不到成交的价格,因而行情始终是个谜,没有人知道彼此的价格,这就是古老渔村独有的窃窃私语渔市了。海鲜价钱便宜得让人惊喜,渔村所出售的鱼、虾、蟹,肯定会比市场上卖出的价钱便宜几倍,所以有机会到渔村去的话,不妨先打听一下海鲜价钱。走进渔村到处弥漫着一股味道,那是因为家家都把没有卖完的雨晒成鱼干。
班茶河的两岸生长着成片的红树林,这些树是因为树皮可提练红色染料而得名。吉打州的马莫河红树林占地达4000公頃、拥有30种红树,品种多样,自成生态系统。红树的根系非常发达,相互交缠盘绕,能够有效地保护水土流失。据当地人介绍,红树林里有很多长鼻猴、螢火虫,还有让人生畏的鳄魚出没其中。
班茶的河岸线也会在每逢初一、15过后退潮时,出现大批的蚌类,这里还有很多小红蟹以及被当地人成为泥鳅的小鱼,红树林扎根的浅滩是它们的世袭领地,是他们悠然自得的家园。小红蟹在自己蜗居的洞穴周围恣意的横行,而泥鳅则相互嬉戏,甚至偶尔也会来一次短暂的打斗,那情景真是让人留连往返啊。
视点三: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
当日暮西垂,夕阳的余辉隐没后,城里的夜生活开始了脉动。在9月16日的夜晚,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在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里举办的中国水彩画及手绘作品展。第一美术馆位于吉打州,馆长叫戴毓赋,多年来十分热衷于跨国界的艺术交流。出席当晚画展开幕式的嘉宾都是当地的艺术名流和知名收藏家、企业家。他们的名字在当地耳熟能详:査打星、邱继达、张培业、邝金星、吕慧南、许谢辉等等。开幕式由戴毓赋先生主持,余工、杨建、冯信群、査打星在开幕式上作了讲话。
余工在讲话中说:感谢马来西亚艺术届的热心人士的邀请和帮助,使我们这次马来西亚画展得以顺利进行。这次在马来西亚举办庐山艺术特训营师生作品以及艺术新长征获奖作品展,意义十分深远,它让两国艺术人士进一步加强了交流与沟通,它加深了大家对水彩和手绘艺术的理解,从某种意义说,这次画展又是一次艺术的新长征。
开幕式后,大家一同参观了画展,合影留念。
视点四:吉打州的丹江嘉丽
9月17日,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师生们来到了吉打河畔的丹江嘉丽写生。丹江嘉丽有一条吉打州的唐人街,马来的很多华人在这里开商店做生意。河流的两岸云谈风轻,许多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掩映在棕榈树丛中,远远看过去,像一幅幅水墨淋漓的水彩画。河的对岸是伊斯兰教堂高高的塔楼,与四周两层民居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一条悠长的河流,河流的上游有一座小型的水电站,河上穿梭来往的是一些颜色鲜艳的小渔舟,岸上的居民悠然自得,在师生们写生的地段,分布着许多凉亭,亭子里有很多当地人在下一种不知道名字的棋。棋盘式由144个黑白相间的方格组成,棋子有的是国际象棋的皇与皇后,有的则写有中文的车、马、炮,帅、卒、兵,他们两人一对相互手谈,任时间缓慢的滑过。那份悠闲与附近街道的车水马龙形成了一张一弛的生活律动,而在周围写生的师生,则是有一道风景。
丹江嘉丽是适宜入画的,那些低矮的铁皮屋,那些芭蕉与棕榈树,在钢笔与水彩表现中自有一种繁华。为了节省时间,大家中午吃的是盒饭,马来的盒饭很香,就是分量比较少,许多年轻人吃的只有半饱,但是写生的收获却很大,很多作品充满马来风情,引起了当地老乡的围观,也许在他们眼里,这些来自中国的艺术人士都是一个个神秘的故事。
当天下午,师生们收拾好画夹,一同去参观吉打州稻米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造型独特,里面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全景式地展示了马来西亚平原稻米从播种到收割加工的全过程,那声光电的系统,逼真地再现了村落,稻田,还有集市与庙会地场景,真是阡陌纵横,鸡犬之声相闻啊。
视点五:吉兰丹的甘榜不老昆都渔村
9月18日,师生们告别了吉打州,前往马来西亚的另一大州:吉兰丹。
吉兰丹位于马来半岛北部,其东北边与泰国交界,西边接霹雳,东边接丁加奴,南边则接彭亨。森林面积广。吉兰丹河及其支流自南往北,流贯全州,水力资源丰富。以中下游交界处瓜拉吉赖为界,分全州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地区经济发达,下游三角洲平原为重要稻米产区,橡胶园广泛分布。沿海有椰林,富渔产,道北及巴佐为渔业基地。吉兰丹拥有漂亮的海滩、丰富的文化遗产、华丽的手工艺品及精致的木雕等。妇女在吉兰丹的经济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她们所制作的手工艺品,从吉兰丹银器、篮子及衣服布料等,皆是国内最好的手工艺品。吉兰丹人似乎比较喜欢大型的事物,他们的每一样器具都是“超大号”的,例如:风筝、陀螺及马来鼓 REBANA UBI 等。
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迁徙,下午14点左右,师生们到达了吉兰丹,在一家写有杭州餐馆字样的饭铺里打尖。说起来还真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因为这家餐馆大多菜名都是用华文,像琪记烧腊鸡饭、福建炒面、夜市卤猪手、砂堡肉骨茶等等。看着就亲切,让人直把吉兰作杭州。在众多饭菜中,最生猛鲜活的是云吞面,仅从字面上就能煽起长途旅人的食欲。
用餐后,下午3点,师生们来到了吉兰丹的甘榜不老昆都渔村。这里紧傍大海,站在白沙滩上,放眼望去,海天一色,天地一片蔚蓝。林立的椰子树,直指高天流云,椰林中四下分布的是村民的房屋,孩子与包着头巾的妇女全都以羞赧的眼神打量前来写生的艺术人。在这里,你只要花上6角钱的令吉(合人民币1元2角左右)就能向村民买到刚从树上摘下的新鲜椰子,那清香啊,对于在炎热中写生的师生来讲,就是甘霖。
甘榜不老昆都渔村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象,师生们的作品因而也就极具异域个性,冯信群老师还请在窝棚里纳凉的当地老人作模特,画了一幅特棒的水彩人物,当地老乡看了,竖起大姆指说:good,像圣地甘雄,说得冯老师心花怒放,赶紧作细部处理,兵慎重题上自己的大名。陈飞虎老师的甘榜不老昆都之行也大有收获,他对着铁皮屋画出了大马之行比较满意的一幅作品,杨建等老师也都画出了各自的风格。一些学生的作品也在当晚的点评中得到肯定。
视点六:马来回教开斋节
开斋节代表着回历九月的结束以及回历十月的开始。每逢回历九月,全国的穆斯林都要度过长达一个月的斋月,一个月后恢复正常的生活习惯。每逢开斋节的清晨,穆斯林们会在教堂举行隆重的祷告仪式,仪式完毕后,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里同亲人团聚。
今年开斋节到来的时候,正巧庐山西海艺术特训营的师生们都在吉兰丹,在戴馆长的引领下,师生们零距离的观摩了马来人的开斋节。之间吉兰丹的苏丹带领在州的回民齐集在高大的教堂,大家齐声祷告,开斋仪式庄严而隆重。开斋节被视为一年中最尊贵的吉庆之月、和平之月,据传安拉在这个月颁降了将人们引向正道的《古兰经》。凡是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安拉成倍的报答。在人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清真寺的寺师傅,要到邦克楼(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苦,挨门逐户地敲打。人们听到后,赶忙起来,洗脸、洗手、濑口,做饭封斋。狭义的斋戒要求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吃饱喝足。如有人起晚了,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能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在斋戒期间,平时抽烟的人必须戒掉。这样,封斋使回族逐步养成了坚韧、刚强、廉洁的美德。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感到白天不吃不喝对身体健康和生产劳动都不利,不少人已自觉地放弃了白天封斋的习惯。广义的斋戒要求人们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嘴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禁饮食,挨饥饿,而心不正,行不端,也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完美的。
观看了开斋节祈祷,戴先生又带领特训营师生一行来到吉兰州行政议员那督达奇友丁家过新年。达奇友丁家从早上10点到下午5点,打开门户,亲友、乡邻以及远方来的客人都能够来进餐。这是马来人新年的习俗,马来人过新年以门户开放的方式款待八方来客。在这个时候,每家每户的马来人都会在家里准备许多自己手工制作的糕点,来招待各方的朋友,“打开门户欢迎各方宾客”,这正是马来人天生热情好客的表现。
在那督达奇友丁家吃过年饭后,大家又来到了当地画家依斯曼•卡地的家中,一起观看画家作的画,边看边聊天,谈论各自的艺术见解。对于特训营的师生来说,这真是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年啊。
视点七:马六甲
9月21日,师生一行告别了吉兰丹,驱车6小时,来到马来西亚著名的旅游圣地马六甲。
到达马六甲时已经是黄昏时分,大家落脚的是郑和客栈。郑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也是第一个到达马六甲的华人。客栈坐落在一条狭长的里巷里,清一色的两层民居,各有各的特色,看上去都有些年头啦。这里的街道连着街道,往往转弯后,就是琳琅满目的店铺。充满了人情味,穿行在老房子和店铺之间,是各地的游客,这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旅游纪念品应有尽有,有的饭店白天里是游客用餐的地方,夜晚则是充满异国情调的茶座,有的里面还有西洋乐队,人们一面品尝马来西亚的黑咖啡,一面聆听乐队的演奏,其情奇景,让人如坐春风。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它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岸,马六甲河穿城而过,市内汇集有多国风格的文化遗产 。 华人领袖郑芳杨于1567年建造的青云亭,是马来西亚最早的庙宇,供奉有观音菩萨、关帝、王母娘娘,至今仍是华人宗教活动的中心。此外还有纪念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的三保山 、三保井、三保亭等。葡萄牙式古迹有圣地亚哥古城门和圣保罗教堂等。荷兰式建筑有史达特斯教堂 ,以及由荷兰民宅改建的马六甲博物馆,馆内陈列有国王 (苏丹)曼苏尔•沙建国构想图、郑和与公主汉丽宝朝见国王的图文、古代兵器、农村用具等。郊外的东奎那教堂为苏门答腊型式建筑,内有柔佛苏丹的陵墓。马六甲同样是写生的好地方。
马六甲河上泛舟也深受游客的喜爱。马六甲河也许不能与浪漫的法国塞纳河、上海的黃埔江,以及有着淡淡哀愁的德国萊茵河相比美,然而,她却有着独特的平实与古朴风貌。在荷兰的红屋区斜对面上到漁船改裝的游船上,从紅屋区开始,途经金声桥,橫跨马六甲河口,一面欣赏马六甲的景色,一面聆听导游讲解马六甲的历史,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河上有许多大蜥蜴,不时浮出河面、在土上缓缓爬动,让人感到一丝好奇,一丝惊粟。而街头缠着黄金蟒拉着游客照相的大马人,同样使着一方水土多了几分神秘。
师生们一大早就散布在马六甲各地开始写生,那些风格各异的老建筑如画之后,别有一番情调。也许写生只是这次艺术之旅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增长了见识,开阔了心胸。
视点八:吉隆坡的夜晚
9月22日上午10点半,师生们从马六甲来到了马来西亚首府吉隆坡。
这是师生们大马之行的最后一站,因而只有部分师生坚持写生,画了一两张画(其它地点每天必须完成4张作业),大家的精力都在购物和游览上。在吉隆坡吃榴莲,喝椰汁,尝芒果,是引人入胜的体验。由于在吉隆坡停留时间不长,第二天凌晨4点就必须集合,赶到机场飞回广州,所以大家对吉隆坡印象比较深的是吉隆坡夜晚的灯红酒绿。
在浓浓夜色中漫步八生河及鹅唛河畔,观看吉隆坡市最古老的回教堂,欣赏那优雅的拱门穹顶,你完全可以静心观摩摩尔式建筑的风采。
吉隆坡市中心之城中城也是夜游吉隆坡的好去处,这里是繁忙的城市居民忙里偷闲的一个空间。公园是一个植物区系,搜集约有1900种本地的树木与棕榈种类,为公园提供一个物种多样性的集合区,园林清雅,景致优美、清风浮面,实在是闹市的一个安逸开心园地。
吉隆坡干净整洁的花园城市环境引人入胜,入夜后更显娥娜漫妙。棕榀树上悬挂的霓虹,酒店、商城、咖啡厅、酒吧投射出斑烂的光芒,来往车流拖曳出红白两面色的光带,串合一处,好似地上五彩的繁星,师生们最感兴趣的当是闻名的双子塔,双子塔在夜色里格外引人注目,不论哪个角落,都可看到被灯光装点的双塔耸入深不可测的苍穹,似乎为游人铺设了一条明亮的天阶。当真是一个歌舞升平的不夜城。吉隆坡还是一个购物天堂,著名的星光大道沿途一路大型购物中心,陈列琳琅满目,价廉物美的商品供您选择。
9月23日上午8:20分,庐山艺术特训营的师生们登上了飞往广州白云机场的客机,在蓝天白云里穿行,在几千米的高空俯瞰大地,师生们内心一定是心有千千结,为期10天的庐山艺术特训营师生赴马来西亚采风写生活动,也许在他们的艺术生涯里只是一段短暂的旅程,可是他们留下了几十件自己的作品,涵养了许许多多的心得体会,开阔了自我的眼界,结识了很多马来西亚的朋友,所有这些,都将赋予这里采风写生活动以意义。
庐山特训营师生赴马来西亚采风写生旅程
9月13日,从广州白云机场飞马来西亚槟城,当晚11点多抵达槟城
9月14日,上午去槟城姓周桥海港写生,下午在槟城老街写生
9月15日,上午在槟城写生,下午与马来西亚艺术届会谈,接受马来西亚报社记者采访
9月16日,上午乘车去马来西亚吉打州,上午在班茶渔村写生,当晚在吉打州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举办庐山西海师生画展
9月17日,在吉打州丹江嘉丽吉打河畔写生,下午参观吉打州稻米博物馆,接着去吉打州最大的广场扎黑尔写生
9月18日,乘车去吉兰丹,下午到达后去吉兰丹甘榜不老昆渔村写生,晚上逛夜市
9月19日,在吉兰丹老街自由写生
9月20日,上午在吉兰丹观摩马来人(伊斯兰教)新年祈祷仪式,接着到吉兰丹行政议员家欢度新年,到画家依斯曼•卡地家参观交流
9月21日,乘车到马六甲,住宿郑和客栈
9月22日,在马六甲自由写生,下午乘车到吉隆坡,下午写生、游览、购物
9月23日,清晨,自吉隆坡乘车去机场飞广州白云机场
庐山特训营师生赴马来西亚采风写生旅程
9月13日,从广州白云机场飞马来西亚槟城,当晚11点多抵达槟城
9月14日,上午去槟城姓周桥海港写生,下午在槟城老街写生
9月15日,上午在槟城写生,下午与马来西亚艺术届会谈,接受马来西亚报社记者采访
9月16日,上午乘车去马来西亚吉打州,上午在班茶渔村写生,当晚在吉打州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举办庐山西海师生画展
9月17日,在吉打州丹江嘉丽吉打河畔写生,下午参观吉打州稻米博物馆,接着去吉打州最大的广场扎黑尔写生
9月18日,乘车去吉兰丹,下午到达后去吉兰丹甘榜不老昆渔村写生,晚上逛夜市
9月19日,在吉兰丹老街自由写生
9月20日,上午在吉兰丹观摩马来人(伊斯兰教)新年祈祷仪式,接着到吉兰丹行政议员家欢度新年,到画家依斯曼•卡地家参观交流
9月21日,乘车到马六甲,住宿郑和客栈
9月22日,在马六甲自由写生,下午乘车到吉隆坡,下午写生、游览、购物
9月23日,清晨,自吉隆坡乘车去机场飞广州白云机场
马来西亚如诗如画 特训采风满目繁华
——庐山西海国际艺术特训营师生赴马来西亚采风图片集锦
光阴一直未歇,河流寻找着大海
水比酒浓的日子,渔舟在停泊与浪动中
喂养古来的村庄
无数个黄昏撑起黎明
故事在红树林中扎下了根
海之岸,无穷远,连着芳草
碧云天,连着一支春花
半壶秋月,连着远影孤帆,
几处别愁,几回守望
风雨中,一弯残月
蔚蓝的海风,赤道的阳光
孕育的一切
熨平了视觉的皱褶
当你的心飘着大马水果的清香
异国的风情,是否让你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
椰树写意的蓝天
没有留下翅膀的笔触
红树林的根系
要把大地留住
精彩呢 还有呢 期待呀!!
在异乡的街头
描摹建筑,描摹生活
线条与色块定格的是满目繁华
艺术需要错觉
需要创新
你的手绘与水彩
将如同生活 日新月异
不是天生就那样羞涩
头巾蒙不住一颗火热的心
不是天生不爱表达
当古琴和短笛引起普遍的情感
她把面纱的一角轻轻咬上
在异乡的街头
众多面孔花瓣一样闪现
电光火石之间
那一抹印象 也许你会遗忘
但他们的故事生生不息
马来西亚建筑一览
热带雨林地区的人们都喜欢使用从阳光里分解出来的耀眼饱和暖色,马来西亚是个充满色彩的国度。从建筑物、服饰到寺庙都使用宝蓝、橘红、金黄等很浓厚的颜色,再以白色托补配和,格外抢眼。
马来西亚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除了极具热带色彩的自然景观,它的人文景观也一样奇特。在它的首都吉隆坡以及槟城等地,现代风格与伊斯兰色彩相揉和的痕迹随处可见,东南亚各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杂交也很普遍。以建筑为例,清真寺式的建筑与现代化的高楼掺和在一起,再加入一些其风格的建筑特征,五花八门,让人不知身处何处,这就是历史沉淀的文化,这一切凝固在哪里,让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感到惊讶:原来色彩可以这样搭配。
学生作品1
余工作品1
余工作品2
余工作品3
很棒的水彩~~~
学习了~~~~`
余工作品3
大树下面的茶棚。
艺术伴我走天涯
梅曙平
那是一些普通的日子,对于赴马来西亚采风写生的庐山艺术特训营的师生来说,却有着特殊的记忆。
这些记忆蜡染着天空的瓦蓝,夹杂着海风的和煦,写意着椰林的风姿,充满了历史建筑的叙述,荡漾着异国他乡浓郁的风情。
在师生们留有脚印的地方,许多东西进入了心灵,化作了一根根线条与一抹抹色块。无论是曙光微曦的黎明还是夕阳西下的黄昏,这些线条色块情感饱和、热情似火,忠实地与那一方水土进行了殷勤的对话。
槟城的第一个清晨,师生们来到了当地的姓周桥,沿着木质的栈桥向大海延伸,挑逗视觉的是一条条休憩的渔舟。没有人知道这些渔舟多少次在风波浪尖上轮回,这一片海域是他们世袭的领地,是他们相濡以沫的家园。此时此刻,远方是水天一色的大海,近处是随波浪动的大小渔船,背景很丰富,是以桩柱支撑的各样房屋,成群的游客与当地人出没其间,浓郁的风俗民情,仿佛在向你叙述,可它们静静的什么也没有说,一切都是当下的感悟,一切都是视觉演绎的大千世界,如果其中某些景物和人事落入了师生们的画笔,那是多么难得的缘分与邂逅。
槟城的街道,像所有城市一样车水马龙。然而不同的是那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它们是凝固的历史,它们是槟城的灵魂与血脉。百年的英国殖民史、热带雨林特有的季候、还有那伊斯兰教的信仰,所有这些都在建筑上打下了烙印。我们不知可不可以这样说:一部建筑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因为居住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与经济、艺术、民风民俗戚戚相关的存在。历史是建筑的第四维,它赋予建筑以时间和意义。
纵观槟城建筑,可以说是马来西亚建筑的缩影,特色鲜明,性格明朗。马来人喜欢从太阳的色彩里选取最浓郁亮丽的色彩来装点他们的家,大红、嫩绿、橘黄、湛蓝等等,我不知道还有什么鲜艳的色彩马来人不敢信手拈来,问题是这些惹眼的颜色五花八门地散布在大街小巷却没有让人感觉别扭和不协调,相反它们与热带雨林气候孕育的蓝天白云,生长的棕榈、椰林是那样地和睦相处,相映成趣,形成了马来的个性。
依然是一个韶明的天气,小风徐徐地吹,阳光暖暖地照,师生们一大早就告别槟城,驱车赶往吉打州的班茶渔港。
一条小河,陆地再也容纳不下,她蜿蜒地奔腾而出,走向辽阔的大海,而她却是班茶渔村的母亲河。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班茶渔民就是从这条河流出发,几十只渔船组成一个捕鱼的方阵,在风起云涌的大海上相濡以沫地讨生活。
师生们各自打坐在渔民搭起的跳板上,用手中的笔,与河流,与渔舟,与成片的红树林子手谈,手谈的内容有水彩有钢笔的沙沙线条,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宁静祥和弥漫在这异国他乡的小小渔村,这也许是风平浪静后的一个生活小插曲。此情此景,天人合一。
上午的时光是缓慢而平和的,投向河流的红树倒影搅动粼粼波光。竖满缆桩的河岸,与静静停泊的渔船,形成一个个可以入心入画的视点。在寂静里,只有河滩的淤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那儿是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泥鳅的小鱼和红色小螃蟹的天堂,它们尽情的嬉戏,没有人知道它们有多么的快乐。它们在蜗居的洞穴旁边进进出出,来来往往,你来看时,他们是这样无忧无虑地生活,你不来看时,他们依然是这样生动活波地生活,没有迹象表明,它们会消失生活得热情,退出这片生态领地。如果它们怀有感恩之心,它们应该感谢的是根须纵横的红树林,因为正是这些红树林克尽职守地保护着两岸的水土,使波浪的日夜冲刷没有侵袭它们的生存空间。红树林活着是河流堤岸的忠诚卫士,死后树干坚硬不腐烂,是当地人做屋基的栋梁之材。也许红树林比班茶渔村还要悠久,它们从远古走来,还将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像哨兵守望着大海上暴风雨,像保姆环抱着这个叫班茶的渔村。
接下来的日子,师生们依然全身心地亲近自然。这里也许有着异国他乡的流浪情怀,有着心远地自偏的特殊落寞,可这里有蔚蓝起伏的远山,有老电影一样民居民房,有抱着头巾以羞涩眼光打量你的马来少女,这里的天空特别蔚蓝,这里的大海通向四面八方。师生们在吉打河畔的丹江嘉丽与在凉亭里悠闲下棋的老人话过家常,在甘榜不老昆都渔村喝过刚刚从椰树上摘下椰子,在海滩上奔跑呼唤,将往日的繁杂与琐碎,全都交给容纳百川的大海。
在马来西亚的日子里,师生们与当地艺术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沟通,他们参加了在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举办的庐山特训营师生作品展,参加了开展仪式。
最让人难忘的是9月20日正逢当地马来人过大年。当天上午,街道上满满的都是行人,他们衣着鲜艳,从里弄胡同里向回教堂汇拢,因为吉兰丹的苏丹要带领大家参加开斋节,人们面对神灵一同祈祷。师生们是有福的,他们观摩了回教开斋祈祷的全过程。师生们津津乐道的是在吉兰丹行政议员那督达奇友顶家过大年吃年饭,领略了当地要人过大年敞开门户延纳各方宾朋的泱泱风采。
依然是浓暮时分,师生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马六甲海峡。这是通往世界的门户,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天地。一条河流在奔往大海的路上,没有忘记横穿这座滨海的城市,给人们带来桨声灯影的快活。沿河的民居年头久远,散发着陈旧却热闹熟悉的气息,这种气息以潮湿的河水作为无所不在的基本氛围,混杂着世界各地游人的面孔,这里是旅游、购物、以及在异国他乡寻找故乡情怀的理想之地,在弥漫着海膻味的晚风中,牧笛与铜号可以彼此呼应,唤起普遍的情感。师生住的旅馆叫郑和客栈,有谁知道,明代的中国大航海家郑和是踏上马六甲的第一位华人,他的名字在这里耳熟能详。
离开马六甲,来到吉隆坡,旅人的行踪总是在驿动。如果没有从心里来,往心里去,那么千里万里,都只是浮光鎏影,只有艺术这第三只眼,能够在观察、审视中,进入事物的内核,透视繁华背后的沧桑,感受当下的过去与未来。在槟城,在马六甲,在吉隆坡,在街道的灯红酒绿中,在众多面孔花瓣般闪现时,师生们你们留下了什么?你们将从这一片土地给自己带回什么样的礼物?这是踏上归途前应该扪心的自问!
艺术伴我走天涯
梅曙平
那是一些普通的日子,对于赴马来西亚采风写生的庐山艺术特训营的师生来说,却有着特殊的记忆。
这些记忆蜡染着天空的瓦蓝,夹杂着海风的和煦,写意着椰林的风姿,充满了历史建筑的叙述,荡漾着异国他乡浓郁的风情。
在师生们留有脚印的地方,许多东西进入了心灵,化作了一根根线条与一抹抹色块。无论是曙光微曦的黎明还是夕阳西下的黄昏,这些线条色块情感饱和、热情似火,忠实地与那一方水土进行了殷勤的对话。
槟城的第一个清晨,师生们来到了当地的姓周桥,沿着木质的栈桥向大海延伸,挑逗视觉的是一条条休憩的渔舟。没有人知道这些渔舟多少次在风波浪尖上轮回,这一片海域是他们世袭的领地,是他们相濡以沫的家园。此时此刻,远方是水天一色的大海,近处是随波浪动的大小渔船,背景很丰富,是以桩柱支撑的各样房屋,成群的游客与当地人出没其间,浓郁的风俗民情,仿佛在向你叙述,可它们静静的什么也没有说,一切都是当下的感悟,一切都是视觉演绎的大千世界,如果其中某些景物和人事落入了师生们的画笔,那是多么难得的缘分与邂逅。
槟城的街道,像所有城市一样车水马龙。然而不同的是那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它们是凝固的历史,它们是槟城的灵魂与血脉。百年的英国殖民史、热带雨林特有的季候、还有那伊斯兰教的信仰,所有这些都在建筑上打下了烙印。我们不知可不可以这样说:一部建筑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因为居住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与经济、艺术、民风民俗戚戚相关的存在。历史是建筑的第四维,它赋予建筑以时间和意义。
纵观槟城建筑,可以说是马来西亚建筑的缩影,特色鲜明,性格明朗。马来人喜欢从太阳的色彩里选取最浓郁亮丽的色彩来装点他们的家,大红、嫩绿、橘黄、湛蓝等等,我不知道还有什么鲜艳的色彩马来人不敢信手拈来,问题是这些惹眼的颜色五花八门地散布在大街小巷却没有让人感觉别扭和不协调,相反它们与热带雨林气候孕育的蓝天白云,生长的棕榈、椰林是那样地和睦相处,相映成趣,形成了马来的个性。
依然是一个韶明的天气,小风徐徐地吹,阳光暖暖地照,师生们一大早就告别槟城,驱车赶往吉打州的班茶渔港。
一条小河,陆地再也容纳不下,她蜿蜒地奔腾而出,走向辽阔的大海,而她却是班茶渔村的母亲河。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班茶渔民就是从这条河流出发,几十只渔船组成一个捕鱼的方阵,在风起云涌的大海上相濡以沫地讨生活。
师生们各自打坐在渔民搭起的跳板上,用手中的笔,与河流,与渔舟,与成片的红树林子手谈,手谈的内容有水彩有钢笔的沙沙线条,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宁静祥和弥漫在这异国他乡的小小渔村,这也许是风平浪静后的一个生活小插曲。此情此景,天人合一。
上午的时光是缓慢而平和的,投向河流的红树倒影搅动粼粼波光。竖满缆桩的河岸,与静静停泊的渔船,形成一个个可以入心入画的视点。在寂静里,只有河滩的淤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那儿是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泥鳅的小鱼和红色小螃蟹的天堂,它们尽情的嬉戏,没有人知道它们有多么的快乐。它们在蜗居的洞穴旁边进进出出,来来往往,你来看时,他们是这样无忧无虑地生活,你不来看时,他们依然是这样生动活波地生活,没有迹象表明,它们会消失生活得热情,退出这片生态领地。如果它们怀有感恩之心,它们应该感谢的是根须纵横的红树林,因为正是这些红树林克尽职守地保护着两岸的水土,使波浪的日夜冲刷没有侵袭它们的生存空间。红树林活着是河流堤岸的忠诚卫士,死后树干坚硬不腐烂,是当地人做屋基的栋梁之材。也许红树林比班茶渔村还要悠久,它们从远古走来,还将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像哨兵守望着大海上暴风雨,像保姆环抱着这个叫班茶的渔村。
接下来的日子,师生们依然全身心地亲近自然。这里也许有着异国他乡的流浪情怀,有着心远地自偏的特殊落寞,可这里有蔚蓝起伏的远山,有老电影一样民居民房,有抱着头巾以羞涩眼光打量你的马来少女,这里的天空特别蔚蓝,这里的大海通向四面八方。师生们在吉打河畔的丹江嘉丽与在凉亭里悠闲下棋的老人话过家常,在甘榜不老昆都渔村喝过刚刚从椰树上摘下椰子,在海滩上奔跑呼唤,将往日的繁杂与琐碎,全都交给容纳百川的大海。
在马来西亚的日子里,师生们与当地艺术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沟通,他们参加了在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举办的庐山特训营师生作品展,参加了开展仪式。
最让人难忘的是9月20日正逢当地马来人过大年。当天上午,街道上满满的都是行人,他们衣着鲜艳,从里弄胡同里向回教堂汇拢,因为吉兰丹的苏丹要带领大家参加开斋节,人们面对神灵一同祈祷。师生们是有福的,他们观摩了回教开斋祈祷的全过程。师生们津津乐道的是在吉兰丹行政议员那督达奇友顶家过大年吃年饭,领略了当地要人过大年敞开门户延纳各方宾朋的泱泱风采。
依然是浓暮时分,师生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马六甲海峡。这是通往世界的门户,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天地。一条河流在奔往大海的路上,没有忘记横穿这座滨海的城市,给人们带来桨声灯影的快活。沿河的民居年头久远,散发着陈旧却热闹熟悉的气息,这种气息以潮湿的河水作为无所不在的基本氛围,混杂着世界各地游人的面孔,这里是旅游、购物、以及在异国他乡寻找故乡情怀的理想之地,在弥漫着海膻味的晚风中,牧笛与铜号可以彼此呼应,唤起普遍的情感。师生住的旅馆叫郑和客栈,有谁知道,明代的中国大航海家郑和是踏上马六甲的第一位华人,他的名字在这里耳熟能详。
离开马六甲,来到吉隆坡,旅人的行踪总是在驿动。如果没有从心里来,往心里去,那么千里万里,都只是浮光鎏影,只有艺术这第三只眼,能够在观察、审视中,进入事物的内核,透视繁华背后的沧桑,感受当下的过去与未来。在槟城,在马六甲,在吉隆坡,在街道的灯红酒绿中,在众多面孔花瓣般闪现时,师生们你们留下了什么?你们将从这一片土地给自己带回什么样的礼物?这是踏上归途前应该扪心的自问!
好文章,希望特训营更多的精彩都能变成这样优美的文字!
精彩,学习中,再发一些上来学习
我来顶拉`
又看到熟悉的老师助教
马来西亚的建筑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美
最近都不见新作品上来呢??
大家都很期盼呀!!
马来西亚建筑在浓妆艳抹中,显现大俗大雅
面纱后面的笑容,像热带雨林的阳光,亮煌煌地进入心灵!
四处可见的伊斯兰教塔楼,是马来独特的人文景观,当念经的声音从高高的塔楼向四周传布时,多少虔诚的心灵在祈祷啊!
这些颇具特色的建筑,在大马随处可见,对于学习设计的特训师生来说,可能深切明白了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这句话的意义。
马六甲炮台,当年守卫疆土的大炮,现在是旅游的景点。时间会让一些东西,在不同的年代,发挥不同的作用。
马六甲古老的建筑,在默默地向你讲述什么呢?一万个游客,就是一万个答案。
粉红的庙宇,在蓝天白云下,彰显马来人独特的色彩感官。大胆的运用色彩,也是一种创造。
对于庐山艺术特训营的师生来说,走进马来西亚,就是走进建筑的博览会,各种风格,不同时期的建筑,各领风骚。
一砖一瓦,都是在建筑,艺术无处不在,文化无孔不入,就像空气和阳光。
马六甲是著名旅游景点,这种人力三轮车很多。我不喜欢车上鲜艳的假花,那装点让人不舒服,格外刺眼。
在人居的时空里,宗教渊源流长,一方水土有各自的宗教,这是精神的皈依。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欢迎光临 总统家 (http://www.ztbs.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