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家

标题: [原创]汶川震区建筑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打印本页]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7 18:58
标题: [原创]汶川震区建筑规划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近日开始着手的调查研究,将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发上来供大家参考,近期我将他们编辑起来供大家研究和使用

我的工作刚刚开始,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希望众位朋友多多发表意见,谢谢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7 19:08
我们知道,如果不是地震,传统建筑面临着两个挑战,第一是由于信息和交通的发展,使得多样统一的建筑文化导致建筑的趋同;而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对于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越来越丧失地方环境特征。这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同化作用,使得地域建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风貌和环境特征。所以,如果不加以研究和保护,地方建筑将走向没落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7 19:14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以及其后发生的连锁反应,使得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开始研究地震,于是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地震社会学。

这是研究地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和震后恢复能力影响的科学叫做地震社会学。

它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分析研究地震一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考察地震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地震及其灾 害的能动作用,从而得出有益于减轻地震灾害的认识、措施与方法。

地震社会学又分为狭义地震社会学和广义地震社会学。狭义地震社会学是随着地震预报的开展而逐渐形成的, 它主要着眼于地震预报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比如因地震预报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和预报失败引起的社会经济损失及 其赔偿、预报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最佳地 震预报决策模式,消除地震预报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通常我们所说的地震社会学是指广义地震社会学,它不仅研究地 震预报对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还研究地震 及其灾害对社会以及社会对地震防灾减损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地震预报、防震抗震和救灾的战略与战术, 诸如通过对地震预报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地震谣言、误传和 虚报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地方地震工作及群测群防工作的研 究;城市地震防灾研究;地震救灾研究;地震损失估计的研 究;地震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地震灾害行为的研究;地震经济学及地震保险研究;地震法学研究,地震对策决策研究等, 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7 20:21

在这一方面,日本无疑处于领先的地位,

我们以宫城7级地震为例,2008年5月26日,宫城地震反映出日本的防灾体系已经日趋完善。——因为只有100多人受伤,一天以后, 除部分新干线铁路继续抢修外,大部分交通、供电、供水都已恢复,震区生活也已基本恢复正常。

我总结了一下,原因有三:

日本政府接受教训,从硬件配置到软件体制上强化了救灾应急体制,才使此次应急反应如此得力。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已爆发了15次大规模地震。近年来,为加强地震检测和研究,
今年两次遭遇强震几乎是零死亡,日本防震有高招
:一是有强烈的防灾意识,二是不断总结防震抗震经验教训,三是有备无患,遇震不慌。
危机管理”

1。日本气象局在全国设置了3000个检测点,建立了严密的检测网络。

2。此外在行政上,日本的救灾应急体制也基本完善

3。地震发生时,日本新闻媒体的反应最为迅速。

4。 日本警察厅组建了以警备局长为首的灾害警备本部,

5。“阪神大地震后,国会通过了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在总理府设置了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
6。 大震之后,日本提高了建筑物抗震的标准。在东京,防灾公园、缓冲绿地随处可见。
7。 各地震多发区的居民组织,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综合性防震训练和地域防灾训练。
对日本国民来说,强烈的防灾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8。 日本:归功于先进的防震建筑
9。 为此,日本政府早在1978年便制定出《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规定一旦预测到大地震,在发生前两三天,将由首相亲自发表《警戒宣言》,政府随即启动全面避难救援措施。
10。 除此之外,日本科学家还在水下2000米的海槽上安装发信系统,通过海上受信船的中转,再发射到人造卫星上,利用那里的全球测位系统,密切监视海地板块的移动。同时,内阁已开发出“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EES)”,
这个系统储存了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以便政府可以迅速展开救援措施。正是由于政府的切实重视,所以在26日凌晨4时50分地震发生后,10分钟后,也就是凌晨5时,日本首相府便成立了紧急应变中心,协调灾情统计和救灾工作,北海道政府已经要求自卫队派员协助。
12 避难标识牌的做法值得学习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7 21:09

1。传统地域建筑是成体系的

2。传统地域建筑是成我国建筑文化的精华,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经进行研究(50178068)西南山地城镇生态化规划建设与管理

4。弘扬地域文化、延续传统民俗、传承优秀技术

5。指导地域建筑设计、遏制建筑趋同

6。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发掘地方景观优势、推动旅游经济

5。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7 21:22

1。地貌类型多样。除了大海、沙漠都有。美得很。

2。民族众多 14个,多得很。

3。建筑风格多样,建筑类型随着历史上多次大规模迁徙变得丰富多彩

4。建筑用材多样:石质、竹质、木质、草质、土质、转质、混合质多有出现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7 21:39

震后的建筑规划应当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不是简单无序的堆积、而是有规律的有机组合。

因此,有学者提出,建筑立足于特定场所,应当将生态类型特征和地域分布状态联系起来研究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7 22:20

“符号学”“诠释学”

1。构造、造型、色彩、材质、空间等物质要素是如何各自反映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得出不受干扰的清晰图形

2。主动阐释对象:分析和优化方法

1)从生态、社会的角度以及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何评价、选定模式进行保护和弘扬

2)对各种“模式”比较、组合 寻求普遍规律

文化历史艺术层

自然生态艺术层和景观感受艺术层

类型差异、空间分布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7 22:23

1。地貌

2。植被

3。气候

4。自然灾害和防治

5。民族性格

6。宗教信仰

7、生活方式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8 00:07

一. 自然灾害有

1。气象灾害:旱灾、洪涝、冰雹、雷电

2:地质灾害:暴雨引起、地震引起

二、如何应对?

1:选址:有效防止旱涝、崩塌

2:空间格局:

3:聚落形态:分散、流动

三:建筑技术:

1。结构形式降低生态干扰——干澜式

2。构造技术:基脚、墙身、结构稳定性

3。风水

————————原生适宜性: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8 00:16
明天接着写,然后我会把他们好好总结,配上图片,和大家一起探讨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8 09:25

四川省5·12汶川大地震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规划大纲已经通过审核。

汶川大地震使四川20个市、州的1060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1839件可移动文物和44处文博机构办公、库房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大纲》明确了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灾害区划和文物受损程度进行科学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期限和工作安排。按照“科学评估、统筹规划、保证重点、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地震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建设的设立原则明确提出要求,明确所有保护、修缮、重建工程都要根据《国家防震减灾法》的相关规定,提出科学的技术要求并作出合理资金预算。

专家根据此大纲提出了几点意见:一是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由粗到细,保护标准坚决不能降低,所有灾区受损文物都要纳入抢救保护规划。二是受灾文物抢救保护分清轻重缓急,对因灾局部受损后又面临震后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的文物要优先加固修缮保护,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要优先保护修缮,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有利于灾区旅游恢复和落实就业岗位的文物建筑要优先保护修缮。三是要积极吸取此次经验教训,进一步推进中心文物库房建设。

2008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单霁翔在北京主持召开了《 “5•12”汶川大地震四川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审核会议。2008年6月6日,国家文物局对修改后的《大纲》再次组织审核,并原则通过。(

6月22日前,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安排下,已经完成了120多万字的专项规划和评估报告,表明灾后文物抢救保护专项规划及评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下一步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img]http://www.sach.gov.cn/Portals/0/newsphoto/6.jpg[/img]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8 12:51

显然不是:

日本东京文化财(产)研究所的名誉研究员,星野肱在:《日本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稻作文化的抢救与保护》认为:“这种措施并不是恰当的,1。这种(观光事业)盛况是一次性的,2。这种观光事业主要由外来人举办,而这种活动对村民本身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他提出:中小学应该开展民俗文化的教育:

1。 保护了传统文明的传承

2。这是和尚一代沟通的方式

3。传统活动是需要学会协作的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8 13:04

(系统建设)

文化趋同、特色丧失、文化凝聚力也随之下降。需要合理整合资源,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保护、传承策略。

(系统建设)

文化趋同、特色丧失、文化凝聚力也随之下降。需要合理整合资源,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保护、传承策略。

景观生态的研究方法

1。划分景观类型单元——廊道演替板块

2。根据每个单元的优化结果制定宏观导则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8 18:14

首先,对于地震的研究,已经从偏重自然科学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和社会反应,以及社会处理紧急情况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

震后社会的援助救灾活动可以分为抢险期、应急期、复苏期、重建期。我们必须关注那些经济欠发达、自救能力弱的生命系统单一、没有多元的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农村

在农村、在后重建必须注意

1。房屋的选址

2。应急预案

3。3结合:重建和防灾、重建和扶贫、重建和保险。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8 18:19
唐山地震研究系统图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8 19:41

现阶段关于援建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国家建立了对口援建制度

2。援建以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为主

3。以汶川为例,在汶川建设350万平米农村、150万城镇住宅、

4 。在萝卜寨、三江、大禹三个旅游景区

5。 以及50个社会事业项目

6。资金充足

7。但是,由于时间仓促、规模庞大、既缺技术和人才支持。


作者: 东邪    时间: 2009-2-10 13:32

标语和旗帜都雷人


作者: 水滴石穿    时间: 2009-2-21 20:43

维护羌族建筑艺术,汶川加油!丁选汶川电话:15984720580


作者: 魏丹    时间: 2009-2-28 17:32

三系九班丁选?

支持一下!






欢迎光临 总统家 (http://www.ztb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