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建,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而尼泊尔带去的8岁等身像于八世纪被转供奉在小昭寺。
虔诚的信徒。拍于大昭寺门前。
大昭寺广场上抓拍。看着这些小僧侣天真的笑容,感觉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两样。但披着这身红袈裟,还是有许多的神秘感,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不了解。
漫漫长路上留下磕长头的朝圣者的身影。磕长头朝拜的习俗不知始于何时,人们往往几人结伴,一人负责后勤(主要任务是推车,车上装着简单的生活用品和粮食),他们重复着用身体丈量家乡与圣地之间的距离。这可能是天底下最虔诚的朝拜了,不少藏族人从千里之外一路磕长头至拉萨,为的只是一了朝圣的心愿,祈求神灵的保佑。据说,磕长头一回要磕十万次,年轻的要三、四个月,年长的要五、六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
这是林芝去拉萨的路上所见,他们已经出来二个多月,还需一个多月才能到达拉萨,虔诚的朝圣者—令人肃然,令人动容。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而进行的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磕长头分行进中磕长头和原地磕长头两种,其基本姿势都是一样的: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这种出自心灵内部的虔诚的信念,无论怎样都可以与任何一个民族的虔诚信念相媲美。
这是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的信徒。
在西藏的寺庙里都有各种大型的转经筒。如布达拉宫的西墙外,有一排转经筒,藏民要顺时针用右手转动它们,并在嘴里喃喃地念着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咩吽。意思是: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阿门!多少个世纪以来,这玛尼轮始终伴随着神奇的六字真言,在那些虔诚信徒散发着酥油馨香的手指拨动下,不知疲倦地旋转飞舞着,传递着他们与佛菩萨间美妙的沟通。
这是早晨绕着布宫磕长头的藏族大妈
大昭寺前转经人
这是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坐落在布达拉宫广场,面对着雄伟的布宫。
清晨,布达拉宫前聚集着许多磕拜和转经的人,非常的虔诚。
布达拉宫的周围驻留着无数的和平鸽,早上成群盘旋在布宫周围,很是壮观。
一直以来都以为布达拉宫坐落在大山顶上,去了那里才知道他就像北京天安门,坐落在拉萨市的中心,布达拉宫的正面对着布达拉宫广场,中间隔着宽阔的北京路。
常看见老阿妈们手上不离转经筒
虔诚的让人感动
多想去的地方!!!!!!!!!!
欢迎光临 总统家 (http://www.ztbs.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